当数字人文遇见大模型多宝体育- 多宝体育官方网站- APP下载
2025-08-12多宝体育,多宝体育官方网站,多宝体育APP下载数字人文是数字时代人文研究、人文理念的简称。对数字人文的最直观理解,就是以数字化手段从事的人文研究,这是一个与传统人文研究相区别的新兴人文研究方式,也是对数字人文的狭义界定。正如哈佛大学教授包弼德所指出的:“数字人文和传统人文研究的不同,有四个方面:一是数字资源,二是数据,三是用计算性方法查找和提取数据,四是用计算性方法分析数据,把数据可视化,来创造新的信息。也可以说,数字人文是在数字环境下促成周期研究,一个研究周期包括找到研究问题、收集数据、查找资料数据信息,整理、分析数据等环节,这些环节都可以运用数字人文方法。”
数字人文的广义界定,不是从数字时代人文研究的视角作出的定义,而是从数字时代的人文精神、人文处境以及人文前景角度作出的界定,这是一个与前面定义相联系的界定。由于数字人文是一个区别于传统人文的新学科、新方法,因此它不可避免地会被引入到所有人文研究领域,从而对整个人文领域、人文精神、人文处境、人文重构产生全面影响,进而会逐渐催生出一个全新的人文环境。这是对数字人文的广义理解,也是一个在含义上三次扩展的定位:从人文研究中的数字化方法,到数字化的人文研究理念,再到新的人文环境建构。于是,人们便需要从数字时代的时代特征、人文的时代处境与重构两个相关的视角,去审视“数字人文”的命名正当性与含义复杂性。总而言之,无论是作为一种融合计算技术的跨学科研究方法,还是一个随技术不断演进的动态学术领域,数字人文的核心都在于通过方法论的革新,重塑人文研究的边界与内涵,并致力于构建一个更为开放、共享的未来人文新生态。
其三是唐宋文学编年地图,这是由中南民族大学王兆鹏教授团队研发的在线平台,对唐宋时期数百位诗人、词人的生平行迹与创作活动做了可视化处理。用户进入地图,点击任意诗人的名字,立即可以看到这位文人在中国地图上的迁徙路线;再点击某个地名,还能看到此人在该地留下的诗篇名句。王兆鹏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“唐宋文学编年地图的初衷是方便教学和研究。目前看来,它既可以用于教学研究,也可引发普罗大众对古诗词的兴趣。”这一案例充分说明数字人文项目不仅能服务学术研究,也能以直观有趣的方式吸引公众参与。
从某种程度来说,大模型可以喻为我们的“超级文化助手”,这类模型是在海量数据基础上训练的智能系统,具备感知、记忆、推理、创作四大能力。简单来说,大模型可以处理文本、图像、语音等多种信息形式,执行从自动翻译、知识问答到内容创作等复杂任务。它们往往拥有庞大的规模、万亿级的参数,呈现出很多超出预期的“涌现能力”,展现出一定的通用智能。当今,国内外已经涌现出诸如ChatGPT、PaLM以及“文心一言”“悟道”等模型。
感知能力:指大模型接收、识别和理解外部信息的能力,包括对文本、图像、音频、视频等多模态数据的“感知”和解析。AI的“感知”是通过训练得到的跨模态建模本领。例如,敦煌研究院开发了“壁画病害智能监测”系统,让AI学会识别壁画上的裂痕、掉色等病害情况;在博物馆领域,AI可以分析文物图像,认出年代、风格甚至辨别真伪;在考古领域,机器学习模型能从航拍影像中发现人工遗迹的蛛丝马迹。未来的大模型将朝着多模态融合方向发展,能够整合视觉、听觉等多种信号。
记忆能力:指大模型存储和调用知识的能力。一方面,大模型在训练过程中通过参数记住了海量知识;另一方面,在实际对话或任务中,它还能记住用户先前提供的上下文,在多轮交互中保持对话连贯。这种记忆力让AI更像一个善于倾听和反馈的交流者。用户甚至可以设定“个性化”参数,让AI在对话中展现特定风格。这种上下文关联记忆,使得人机交互更加自然,也使AI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。强大的记忆力意味着大模型可以成为文化领域的“活资料库”和“智慧档案”。
推理能力:指大模型基于已知信息进行逻辑分析和推导的能力。近年来,研究者做出了各种改进以增强AI的推理能力。这里我们用“维苏威火山卷轴挑战赛”(Vesuvius Challenge)为例,2023年参赛团队利用深度学习成功识别出公元1世纪因火山喷发被碳化的古罗马纸草卷内部隐藏的希腊字母和单词,实现了人类首次非侵入性解读烧焦古卷的突破。在中国,敦煌莫高窟出土的敦煌遗书中有大量残损卷子,科研团队正尝试用大模型补全残缺的文字内容。在古籍修复、历史推演等方面,AI的推理能力正大显身手。
其次是传播策略的精准化,AI提供强大的分析和推荐能力,帮助文化产品突破圈层壁垒,实现千人千面的传播。博物馆可用AI分析观众行为数据,制定针对性推广方案;图书馆可借助算法推荐内容。更重要的是,AI能生成不同风格的内容版本以适应不同受众。例如,介绍敦煌艺术,可为学者、普通读者、小朋友生成不同版本。故宫博物院既有学术季刊,也发布萌趣文物表情包;国家图书馆举办高端讲座的同时推出科普短视频。精准传播旨在激发文化共鸣,让不同背景的人以合适方式接触文化内容。
再次是沉浸式体验的发展趋势,随着VR、AR、全息成像等技术成熟,文化体验向沉浸化发展。AI在构建虚拟场景和实时交互中扮演重要角色:实现对用户动作的识别和反馈;根据观众反应动态调整内容。未来的博物馆可能同时存在“实体展厅”和“云展厅”,并可打通:在实体展厅用AR扫描文物可显示虚拟还原;在家通过VR参观能实时看到现场观众路线,甚至线上线下的观众可通过数字分身“相遇”交流。虚实融合让文化突破时空限制,渗透到日常生活场景。
最后是服务路径的个性化,在AI帮助下,每个人可拥有专属“文化顾问”或“创意搭档”。观众走进图书馆博物馆时,可能有AI数字人导览,根据兴趣调整讲解;阅读古诗词时,AI助手可随时解释典故、提供译文或讨论诗意。大模型善于学习个人偏好,持续推荐用户感兴趣内容。学习技能时,AI可全天候提供教学和针对性训练方案。研究者可用AI助手筛选文献、起草报告;艺术家可用AI试验灵感。“数字文化管家”使文化服务越来越以人为本、因人而异,并努力拓展用户视野。
技术与价值的协调:以伦理规范引导技术向善。AI技术本身无善恶,关键在于运用。文化领域潜藏风险需以伦理规范指引。AI生成内容可能出现错误或捏造,随之进入传播流程就会造成误导,文化机构采用相关内容时必须安排专家审核把关,以确保真实性;文艺创作中需要避免AI生成低俗不当内容;大模型训练依赖数据涉及版权问题,诸如AI“模仿”风格是否侵权、生成作品归谁所有等问题,以上都需要法律和伦理双重规范。业界应尽快建立标准和准则(如明确AI在博物馆讲解中的适用范围、强调不得编造历史;制定古籍修复技术规范并标注AI复原部分)。加强对从业人员培训,提高道德敏感度。
人机共生的愿景:AI激发人的思辨与创意。我们应将AI视为人类思想的延伸和激发器。学术上,大模型可快速处理海量材料,但提出问题、洞察本质仍是人类的任务,AI的任务是促使研究向更深层推进。艺术上,真正扣人心弦的作品源自人类独特体验和情感。AI能激发灵感,画家用AI生成意象再创作;音乐家用AI分析曲谱汲取元素创作。这是“人机协作”的成功范例。我认为,未来的理想状态应是,AI承担烦琐重复工作,人类专注创造性部分;AI提供多种思路参考,人类做价值判断选择;AI像镜子一样反照盲点,促人拓展思维。大模型等通用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,但无法代替我们发现问题。人类保持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,AI将成为激发思辨与创意的火花。
各方共治:协力守护文化生态。AI赋能文化需要开发者、政策制定者、文化机构、公众等各方共治。技术社区需在算法设计中融入价值考量(如避免偏见,尊重多样文化);政府部门需制定政策,鼓励有益项目发展,防范滥用(如杜绝篡改历史、造假文物);博物馆、图书馆等要勇于尝试新技术,建立风险预案(如AI出错时及时必要的人工纠正机制);公众应提高媒介素养,理性看待AI信息。在运用AI的同时,我们需要精心“守护文化生态”。如果缺乏良好治理,AI可能放大谣言、一味迎合流量甚至引发认同冲突。多方应协力制定规则、运用技术手段和教育举措,确保AI赋能而非损害文化。中国应积极在国际舞台上为数字人文和AI伦理贡献智慧,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(如数字版权、AI偏见等),共创开放有序的文化科技环境。